四川省体育局日前宣布,2025 年 “巴蜀雄起杯” 川超联赛将深度借鉴江苏城市足球联赛(苏超)的成功经验,通过优化赛事体系、强化监管机制、激活社会力量参与,推动四川足球实现从 “赛事 IP” 到 “城市名片” 的跨越。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川超联赛的全面升级,更预示着四川将以足球为支点,撬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。
一、苏超模式:全民足球的 “江苏密码”
苏超自今年 5 月启动以来,凭借 “城市荣耀 + 全民参与” 的独特定位,迅速成为现象级赛事。其成功核心在于三大创新:
- 主场文化激活城市认同:13 个地级市以 “一城一队” 模式打造专属 IP,从徐州 “楚汉雄风” 到南京 “盐水鸭” 与无锡 “水蜜桃” 的美食对决,赛场成为地域文化的秀场。这种 “足球 + 文旅” 的联动效应,使三轮比赛吸引超 18 万观众现场观赛,带动 6 座主场城市文旅消费增长 14.63%。
- 商业化运作破解草根困境:通过 “政府主导 + 企业运营” 模式,江苏银行、今世缘等企业组成赞助矩阵,构建 “品牌曝光 - 消费转化” 闭环。例如,徐州赛区赞助商维维股份推出 “看球喝豆奶” 活动,区域销量激增;康师傅 “喝开水” 在赛场设置自动贩卖机,以 “进球折扣” 实现场景化营销。
- 青训体系夯实发展根基:苏超鼓励小俱乐部建立梯队,通过社区培训、校园合作等方式挖掘本土人才,形成 “草根 - 职业” 输送链条。这种 “自下而上” 的培养模式,为联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二、川超升级:从 “巴蜀雄起” 到 “全域赋能”
针对四川足球长期面临的青训断层、商业化不足等问题,四川省体育局提出三大改革方向:
- 监管机制革新:借鉴苏超 “独立仲裁 + 黑名单” 制度,建立由球迷、俱乐部、赞助商代表组成的联赛理事会,对裁判选派、奖金分配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,严惩假球、黑哨等行为。
- 赛制设计优化:2025 年川超分川东、川南、川西、川北四大赛区,覆盖全省 21 个市州,并首次设立女子组,实行十一人制比赛。参赛球员需为四川户籍或在川工作满一年的业余选手,严格排除职业球员,确保赛事纯粹性。
文体旅融合: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
- 文旅场景延伸:参考苏超 “观赛 + 非遗体验” 模式,四川计划推出 “火锅主题观赛日”“大熊猫足球大使” 等特色 IP,联动九寨沟、都江堰等景区推出 “球票 + 门票” 套餐。例如,成都赛区可结合宽窄巷子推出 “看球 + 夜游” 线路,自贡赛区可融入恐龙文化元素。
- 商业生态构建:引入市场化运营团队,开发赛事衍生品(如川超主题文创、球星卡),探索版权分账、直播带货等新模式。同时,联动川酒、川茶企业构建 “赛事赞助 - 产品推广 - 消费回流” 闭环,实现 “以赛养赛”。
青训突破:打通校园到职业通道
- 梯队建设提速:启动 “巴蜀足球青苗计划”,在全省建立 5 个区域性青训中心,与电子科大、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智慧球场系统,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训练方案。
- 校园足球深化:推动足球课程纳入中小学体育教学,举办 “川渝青少年足球交流赛”,邀请青岛西海岸、深圳龙岗等全国强队参赛,提升竞技水平。
三、未来展望:川渝联动与长效 IP 打造
四川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川超的终极目标是成为 “西部足球新标杆”。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两项工作:

- 川渝足球一体化:借鉴 2023 年川渝青少年交流赛经验,探索跨省联赛机制,联合重庆打造 “成渝足球走廊”,共享青训资源、赛事品牌,形成区域协同效应。
- 赛事 IP 长效运营:参考苏超 “周周有热点” 的传播策略,通过短视频平台发起 “川超造梗大赛”“方言解说征集” 等互动活动,同时开发纪录片、电竞等衍生内容,延长 IP 生命周期。
正如江苏省文旅厅所言,体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能产生 “1+1>2” 的效应。川超联赛的升级,不仅是对苏超模式的本土化创新,更是四川以足球撬动城市活力、激发消费潜能的战略布局。未来,随着 “足球 +” 生态的逐步完善,“巴蜀雄起” 或将成为继 “村超”“苏超” 之后,中国体育经济的又一现象级符号。
365英国上市官网登录